一场企业对中高级人才争夺战正愈演愈烈
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篇为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近期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达到8%以上。无疑,这是在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做出的重大人才战略决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据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企业现状调研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15%的企业存在着短缺合适人才的困难,尤以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群体为主。求职群体和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非常不成正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放眼全球,高层次人才争夺战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且愈演愈烈,中国如何吸引这些稀缺人才?这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课题。
可借鉴的模式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伴随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工业经济的兴起,许多国家和城市在迅猛发展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汇聚的代名词,引起世界瞩目。
硅谷的兴起
硅谷的崛起与发展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最为关键:硅谷所形成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吸引机制以及高端人才宜居、宜聚氛围,对硅谷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硅谷地区一共有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 所技工学校,比较著名的有斯坦福大学、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等。这些大学培
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分为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软件;创意和创新服务业;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有关的创造服务等七大类。这些主导产业群为广大高层次人才提供乐大量就业机会,也造成硅谷地区高层次人才的超流动性(人才流动率高达30%,是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两倍以上)。
高层次人才聚集,以及无数风投公司的存在,使硅谷地区新公司的成立速度远超其他地区,不断有高层次人才创办公司将创意转换为盈利模式。而在基础配套设施上,硅谷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需求,倾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宜居城市。这里对高端人才充满吸引,是其实现梦想的乐土,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
向世界借人才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有710平方公里,人口约508万,这决定了新加坡人才竞争优势的建立必须依赖于海外人才吸引,而这也是新加坡政府的一项长期国策。
20世纪90年代末起,新加坡政府就不断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各项吸引人才、尤其高端人才的措施,为新加坡经济的持续腾飞奠定了牢固根基。
值得称道的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新加坡同其他经济体一样,遭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就在这种困境下,新加坡反而在外部人才引进措施上更加用心。
从提出“新加坡必须向世界借人才发展”至现在,新加坡一直持续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放宽外籍人才居留和工作限制;实施免退税等优惠措施;为海外人才提供丰厚的薪金待遇;提升政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的效率和协助性;打造世界级国际环境;吸引国际知名学校和跨国企业进驻等。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竞赛里,新加坡已经认识到不能再倚仗老本,人力资源的汰旧换新与持续积累,是举国上下的课题。“吸引外国人才这件事,是关系到新加坡生死存亡的问题。”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在某次公开演讲时指出。
新加坡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无疑是成功的。如今,在新加坡的居民中,平均每6个人就有1位外籍人士。据新加坡贸工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外籍人士对新加坡GDP的成长有着高达41%的贡献度,其中37%来自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
中国:抢占人才制高点
多年来,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从未间断。从以往吸引留学人才归国为主,到如今的主动吸引、招揽世界各类高级人才,中国正在加快海外人才引进步伐,谋求发展制高点。
打造中国的硅谷
与美国硅谷相比,位于中国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还太年轻。从1980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几名科技人员成立第一家高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中关村踏上了中国硅谷之路。
三十年过去,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高科技产业综合园区。可以说,中关村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才、技术、创造力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对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赞誉背后,中关村取得中国硅谷的地位离不开无数高层次人才的支持。仅在中关村核心区就集聚了30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超过150家国家骨干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和1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内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占全国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数据远远超出美国硅谷周边的知识创新元素。在如此高密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作用下,中关村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培育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据近日发布的《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关村将全面建成国家级人才特区,将在中关村实行直接落户、资金资助、定向租赁住房等13项特殊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未来的中关村,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和世界人才聚集高地。
东海岸边的璀璨明珠
如果说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上海浦东新区就是中国东海岸边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在这,已有近千家海外留学生创办的企业聚集,形成生机勃勃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
自开发以来,浦东新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2009年,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4001.39亿元,占上海市GDP的26.9%;工业总产值达7038.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0亿元;外贸出口增加到576.5亿美元。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背后,离不开地区人才战略的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浦东的人才资源总量目前已达78万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人才8万余人,海外归国留学人员1.5万,中央“千人计划”人才等各类高级专家300余人。随着建设“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被写入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浦东新区力求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综合治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招研引智,再促“孔雀东南飞”
作为中国城市的后起之秀,深圳经济一直被称为一个奇迹。
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短板。2002年,深圳政府开始建设深圳大学城,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及一流学科,面向国内外招生,主要发展以理工科为重心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目前,深圳大学城已经引进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入驻。此外,肩负着“试验田”使命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在筹建,这被解读为“释放了中国高教改革的积极信号”。高级人才战略支持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
引与用的交锋
引怎样的人,如何引,引进之后如何用好人才?这一系列问题均在引发整个社会的思考。
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简单的薪酬并不足以成为吸引他们的唯一因素,工作氛围、发展空间、生活区域的人文环境等,都是影响他们去留的重要因素。
在之前的多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硅谷地区的企业遭受巨大冲击,员工薪酬一降再降,失业率攀升,但很少有人才选择离开硅谷另谋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硅谷已经形成一整套吸引高层次人才宜居、宜聚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以及科研氛围。
无论人才吸引政策多么诱人,如果无法做到才尽其用,最终也难将其留住。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出现不少盲进的案例。有的城市或企业,并没有充分考察引进人才的技能和研究领域是否适合,为引进而引进,最终以无奈分手结局。
对此,有专家指出,人才能否请得来,留得住,用得了,其实全在于环境。“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我们‘海外抄底’不仅要能抄得到,更要能留得住,用得了,长得好。引进人才,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特殊待遇和条件,而在于长期、可持续的良好环境和适宜于创新的土壤。”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田静委员表示。 “国内的科研环境还相对贫瘠,很多问题亟待改善,体制、机制不尽人意。”作为“千人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以及该计划首批引进的海外人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曾谈道。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端人才,人才问题关系到国家真正的前途问题。当引进人才之后,国家及社会有责任与义务为人才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而这需要社会各界的互相理解与共识。让人才有为到有位,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局面,真正解决人才瓶颈,谋求发展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