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交融开辟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带来了多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注重文化内容的原创性、技术的整合应用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创新,文化产业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科技整合、品牌建设、消费升级、市场监管、地方文化挖掘、产业链协同发展等多方面出发,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策略,以支持其在未来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创新驱动型产业,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源于人才的创意与创新力。因此,发展与利用文化创意人才是提高产业创新动力的关键。首先,构建包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内的多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符合现代文化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开展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知识。其次,激励文化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进行文化创新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不仅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科技与创意支持,同时也为高校的教研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平台,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奖学金、资助研究项目等方式,激发更多青年投身文化创意领域。再次,政府和企业应为现有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创新论坛、创意工作坊、国际交流活动等,为人才提供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平台,维持产业创新活力,并支持人才的长期职业发展。最后,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职业保障与权益保护,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提供工作签证、居留许可、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全球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吸引具有国际经验、多元文化背景的创意人才,为本地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视角与创新思维;优化工作环境、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生活支持服务如住房和教育等,让人才专注于创新。总之,政府要通过法律或政策保护文化创意人才的知识产权与成果,激发更多人才投入文化创新。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拓宽产业边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化产业开辟了创新机会,拓宽了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同时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因此,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一条有效途径。其一,政府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激励文化企业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与互动体验。例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艺术展览的互动性与沉浸感,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策略。数字化转型将使文化企业突破传统限制,创造更加多元与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其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需依赖科技研发。政府与企业应增加对文化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门的文化科技创新基金,支持跨界合作项目。通过资金激励,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开发新的文化科技应用。同时鼓励文化企业自主研发,特别是在电影、音乐、游戏、动画等领域利用科技提高创作效率与艺术表现。其三,文化企业应与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产业链的科技升级。合作伙伴的技术支持与数据工具能加速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其四,政府还应通过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社交媒体进行传播与营销。互联网为文化产品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还建立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互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生成内容,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企业可通过互动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以根据消费者喜好调整创意。其五,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需加强人才培养。政府与高校应开展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既精通文化创作又擅长科技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
增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加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认可度的文化品牌非常重要。文化企业需专注于品牌核心价值的塑造。品牌不仅是产品的象征,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建设品牌时,企业应明确品牌定位,强化品牌的独特性与文化深度。例如,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茶文化、武术等作为品牌核心内容,结合现代设计和技术,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数智化时代,对外贸易与大数据、算法算力的深度结合,为我国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又一重要机遇期。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提升了文化市场的影响力。数字消费激发内需潜力,数字应用释放创新活力,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文化产品影响力日趋扩大。另一方面,网络新兴文化业态迸发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在输出路径与输出模式、输出范围上都有新的突破与创新,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一路进军欧美国家。科技为我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利用大数据、VR等新技术将艺术品、博物馆、旅游产品等数字化,特别是《黑神话:悟空》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动漫、游戏相结合,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文化品牌的海外影响力。与此同时,在品牌建设中,企业也应关注传达积极价值观,以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促进文化消费升级,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的升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为了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促进文化消费的提升,迎合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第一,推行政策,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实施消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公众对文化消费的参与,并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文化消费支持,使文化活动的参与更加普及,以形成包容性的全民文化消费氛围。第二,文化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容。随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企业应开发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例如,数字音乐、在线演出、互动游戏等新型文化形态已成为年轻消费者的偏好。对此,企业要利用科技手段,设计出更具互动性与沉浸感的文化体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三,文化消费的进阶亦依赖于创新的消费渠道。企业应利用电商、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扩大文化消费市场。第四,文化企业还应重视打造多元的文化消费场景。企业可与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合作,创造丰富的消费体验。例如,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将文化与体育结合,在体育赛事中融入文化元素,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跨界融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选择,从而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规范的市场秩序。因此,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非常重要。首先,强化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设定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产品质量要求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定,以规范产业发展。在数字文化领域,随着技术进步与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快速增长,政府应适时更新监管法规与政策,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及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其次,增强文化市场的监督与执法。设立专门的文化市场监管机构,定期进行市场检查,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销售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的行为。同时,监管部门可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控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行为。文化企业需加强自我约束,建立完整的内部管理系统,确保产品的合法性。此外,政府应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激励文化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市场行为规范,形成有效的行业内部自律监督与约束系统。通过行业自律,减少市场恶性竞争,保持市场公正。最后,加强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政府与企业应鼓励消费者对市场不良行为进行举报与反馈,营造积极的市场监管氛围,并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诉处理机制,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也提高文化市场的整体信誉。
鼓励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地方文化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发展地方文化特色产业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一,地方政府应全面挖掘和梳理本地的文化资源,明确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地区间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例如,某些地区以传统手工艺闻名,而其他地区则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区域的文化特性,地方政府需制定与本地实际相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其二,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尤其是特色文化产业在建设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对此,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支持地方文化企业的创业和发展。而对于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中小型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它们克服初始资本难题,促进快速成长。其三,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利用。为此,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建立文化保护机制,确保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在此基础上,企业应注重创新开发,如将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开发,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
加强文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效能。文化产业包含创意、制作、传播、销售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的创新和进步可以驱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强化产业链内部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文化企业应建立紧密的产业链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在文化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企业拥有各自的优势,例如,创意机构擅长创意设计而可能缺乏制作和推广资源,而制作机构则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但缺乏创新内容。因此,通过建立跨企业合作机制,可以使创意机构、制作公司、传播企业实现互补,从而形成协同效应,以便将产业链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制定政策支持文化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特别是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制造业的跨界合作。例如,可设立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基金,支持文化企业与科技公司、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的文化产品应用。此外,文化产业的创新需依赖科技力量,如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文化产品带来全新的展示形式和消费体验。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文化企业将获得科技的支持,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再次,文化企业还应关注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供应链管理面临变革。而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企业能实现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库存策略;通过物联网技术高效管理物流环节,确保文化产品快速准确到达消费者。这样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也能增强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此外,文化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需依赖创新平台的构建。政府与企业可共同建设文化产业创新园区或创意产业孵化器,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形成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在这些创新园区内,创意机构、科技企业和生产企业等可共享空间和资源,从而提升协同效率,孵化出更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后,文化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也需依靠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随着全球文化市场的融合,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源和技术,推动自身创新和发展。企业可与国际知名创意公司和科技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竞争力。同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将本地文化产品推广至全球市场。总之,通过产业链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协作创新,文化产业将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涉及从人才培养到科技融合,从品牌打造到市场规范等多个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需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和创新手段,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文化自信与产业繁荣的共赢局面。此外,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品牌战略、提升文化消费体验、完善市场监管、发展地方文化特色产业以及加强文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综合措施,我国文化产业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吴松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网